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这种伤孩子最狠的方式,你也在做吗?

文章发布于:2022-08-10 07:19:13


今年热播过的家庭剧《小舍得》,讲述了3个不同背景的家庭,在孩子小升初阶段发生的故事。


排满的补习班、孩子练习册上家长记满的笔记、无休无止的竞争、比较,让人窒息的内卷与焦虑、孩子心理健康上不同程度的问题。


几乎戳中了所有焦虑者的痛点——


有的家长不想争,但周围所有人都争,不得不被迫卷进去,开始鸡娃,让孩子去攀比成绩。更有很多成年人看后,触发了自己的童年阴影,也看到了自己疲于奔命的生活。



01


《小舍得》的编剧说:做这个剧不是想贩卖焦虑,我想让大家看到它的弊病,然后从中挣脱出来。


鸡娃的弊病是很明显的。


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问题:尤其是在10岁之后,庞大的学习压力加上发育期激素水平不稳定,会大大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。


抑郁症如今成了癌症之后的第二大杀手,其中高发人群就是青少年。


亲子关系恶劣:孩子无法在父母那感受到真正的关爱,在孩子的眼中,只有成绩好的自己,才是值得被爱的。


一旦产生厌学心理,就会伴随强烈的自责:我不是个好孩子,我不配被爱。以及对父母的巨大失望:


我只是你们拿来炫耀的工具吗?


父母极度疲劳:为了给孩子提供补习资金,要拼命地赚钱;为了接送孩子去补习班、盯着孩子学习、辅导作业等等,在拼命赚钱之后还不能休息,更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

而且陪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,父母越是想让孩子进步,就会越觉得现在孩子身上到处都是毛病,从而情绪上失控,严重地消耗自己,长此以往,还会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。


那么大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鸡娃呢?


鸡娃的父母分两种,一种是主动鸡娃:


我自己真心觉得孩子要优秀,要成为人上人,不努力就会被淘汰。


我也是这么过来的。人生哪有那么美好,可以做喜欢的事情,人都得做应该做的事情,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。多考一分,能压下千万人。


这样的家庭,往往会在早期取得卓越的效果,花了多少力气、多少钱,孩子就能有多好的成绩。


孩子的耐受度越强,对父母的观念越认同,他作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时间就越长。


但这种违背人性的,纯粹靠竞争来获得价值感的模式,是一定会在某一天破碎的。


有的孩子到了初中或高中,成绩就会断崖式下跌,叛逆严重,厌学,网瘾,抑郁症等全线爆发。


很多父母非常不解:“我家孩子以前很乖的!为什么突然这样了?”


殊不知这不是孩子的问题,这是一场全家的共谋。


还有的孩子成功考上了父母期待的那所大学。然后呢?万事大吉吗?


豆瓣上有一个小组,叫【985废物引进小组】,里面聚集了全国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他们从小到大没有真正享受的东西,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,唯一的价值感就是考试第一,就是被夸优秀。


然后到了这个全国最擅长做题的群体以后,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,优越感很快就没有了,他们会用过去鄙视差生的眼光来鄙视自己,认为自己是个什么都不行的废物。


顶尖大学学生因为考试挫折而自杀的情况屡见不鲜。无论父母持有多么丛林法则的鸡娃观念,恐怕以上结果都不是他们想要的。



还有一种是被动鸡娃。


父母本身的观念是开明的:其实我真的无所谓,我不是很在乎孩子的成绩。我觉得孩子幸福快乐就很好。不需要他那么优秀,太辛苦了。


但是家里亲戚朋友攀比,老人训斥说:“你们这样惯孩子不行的!你们当父母哪能这么不上心呢?”


然后老师还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:“XX家长,你们家XX的英语实在太拖后腿了,要重视……”


再加上街坊四邻,孩子的朋友们,都在推行补课,隔壁家上幼儿园的孩子都掌握1000个字了,自己家孩子还是每天玩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父母还是不愿意把这些压力施加到孩子身上,那么自己的抗压能力,自己对外部信息的消化能力,都需要足够好。


而当这种能力不足时,就会很容易被他人带着焦虑起来,开始逼迫孩子。



02


有一个客观事实是: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竞争。而还有一个事实是:很少有孩子在感受到竞争环境后,会不想赢。


学习,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,而且想赢,也是人类的天性。


尤其是在6-12岁的小学时期,孩子从自我意识向社会意识发展,会开始出现小团体,开始虚荣,攀比,开始想要出风头等等。


这件事如果由孩子自己来决定,孩子自己主动学习,那么家长就会省力很多。


而孩子只要开始主动学习,他的专注度会变高,也就更容易学得又快又好。


家长这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配合,比如说在孩子学习遇到卡点的时候陪他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,然后帮助他。在孩子沮丧的时候给予温柔的承托,让他恢复精力继续努力。


著名的反内卷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,在那个年代标新立异地做出了让儿子退学的决定,坚定不移地施行快乐学习。


有趣的是,他的女儿,却极其热爱考试,她在父亲宽松的教育之下,自由地发展出了对竞争的兴趣,成绩优异,且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。


而但凡是厌学的孩子,一定是受到了太多的挫折,被标准,被老师与父母的态度所影响,于是连带着对学习本身产生了排斥。


别说学习了,哪怕是最容易上瘾的玩手机游戏,如果父母用对待孩子成绩的方式去要求孩子玩手游:


  • 几点必须玩,必须打出多少分,如果达不到你就是没用,不自觉,偷懒……


  • 你看看隔壁小孩玩得多好,段位多高,不像你!三天打鱼两天晒网!我要不要给你报个电竞训练营?


  • 花这么多钱还没玩出个成绩来,知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了让你玩出成绩,有多么辛苦……


那孩子都能对手机游戏产生排斥,分分钟戒网瘾。


更何况学习。当父母想让孩子在这种排斥中保持好成绩,就得出更多的力,用更多的强迫或者奖励手段来催促孩子进步。


这无疑是让双方都很累的事情。


更糟糕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很可能会被打击到脱力,然后干脆“死皮赖脸”了,对于别人的批评,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,自暴自弃地觉得:反正我怎么努力都不会让大人满意的,那我干脆不努力了。


想要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能力,让孩子变得“自觉”,父母就需要学会放手,搞清楚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。



易中天老师在早年的一次采访中,主持人问:您的女儿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请问您在其中做了哪些事情,有没有给广大父母的建议呢?


易中天:做饭。


主持人:只有做饭吗?有没有别的建议呢?


易中天:别的事情是不该你做的,有本事你替她考啊!


有的人说:但是我们家孩子就是没心没肺的,从来没有争强好胜的意识,学渣得好开心。我再不管他,他就要废了。


但其实这是父母自己的偏见。


首先,没有争强好胜的意识,其实是一件好事儿。在如今的学校这样内卷的环境中,还能做个“开心的废柴”,是需要天赋的。


而且这种天赋可以让他这辈子都拥有自己快乐的能力,幸福指数会很高。


其次,或许不是孩子废,是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势。


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应试教育,也有很多孩子在艺术、情商等领域拥有很强烈的兴趣和能力,这些东西在走上社会后都是有价值的。



03


这个世界上除了竞争,还有很多非竞争的环境。


除了成绩之外,还有一个容易引发父母焦虑的因素,那就是孩子的性格:能不能合群,有没有好朋友,会不会遭受校园暴力等等。


有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是:家庭生活比较轻松快乐的情况下,孩子的性格很少有差的。


而过于苛刻,或者过于冷漠的家庭环境,则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。


比如说孩子说今天被同学欺负了,家长来一句:为什么不欺负别人,光欺负你?


那么时间长了,这个孩子遭受到再严重的状况,都不会再告诉家长了,直到事态不可挽回。


  • 再比如说家长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丛林法则思维,比如让孩子别跟差生玩;


  • 要求孩子别给同学讲题,这些都是竞争对手;


  •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不要麻烦别人等等。


当家长的合作能力不够时,孩子的合作能力也会变差。


有的孩子早早显露出倔强来,自己跟一个难事儿死磕,坚决不向外部求助。


有的孩子早早显露出傲慢,不愿意帮助别人。在小组合作,或者同学间玩耍的时候,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。


同时,与家长之间也有诸多矛盾:死不认错啦、耍赖啦、孤僻啦、就是不配合啦等等。


而当孩子呈现出这些问题性格时,家长想与孩子沟通什么,都显得特别费劲,孩子在学校闯的祸也特别多。


有时候家长想掰孩子的性格,比掰孩子的成绩还要无从下手。



04


《小舍得》的编剧说:影片中的人物,没有找到消解焦虑的答案,但是我想,当把事实摆出来之后,观众会思考出自己的答案。


父母要学会放手,让孩子自己成长出独立的能力。这个手要怎么放呢?


什么是给孩子自由,什么是对孩子放纵呢?如果孩子是个“撒手没”,父母应该怎么办?


父母对孩子的担心,有哪些是自己的偏见和焦虑,哪些是真正的事实?


如何消解自己内心对孩子的过度担忧?


在孩子状态不好,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,做父母的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调整?


怎么可以拥有孩子的信任,让他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向父母求助?


我们到底要怎样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康且优秀的孩子?


我真的可以轻松愉快地养育孩子吗?

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